学习指南
当前位置:首页 - 弟子规读书会课程复讲
 
 
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26集课程复讲

夏慧容学长

  
   1.如何让孩子远离不良场所,避免接触不良的事物? 
   孩子会交到不好的朋友,会到不好的环境,根源还在他不懂得是非善恶的判断。假如要从根本来解决,必然是要从小把他德行的根基扎好,自然而然他就不会去接触不好的朋友,不会去接触混乱的环境。教育要“禁于未发之谓豫”,一定要在他还没有养成、还没有染上的时候就要制止。当他已经养成这个习惯就很难导正过来,这叫预防法。所以当家长教育的敏感度愈高,就能掌握预防的技巧。 
    2.人的潜力就像冰山,要用哪两把钥匙才能开发?
  人的潜力就跟冰山一样,大部分都埋没了。要用两把钥匙把它开发出来:第一把是“孝顺”,第二把是“礼貌”。礼貌本质是恭敬之心,如古代舜王因为孝顺,所以智慧很高。不只智慧很高,他的智慧跟德行赢得全国人民的爱戴,跟推崇效法。第二个是礼貌、恭敬。蔡老师因为很有礼貌,所以认识卢叔叔,所以就把很多卢叔叔的智慧跟经验可以得到,让自己的能力可以开发出来。
  “教人之善勿太高”,比如鞠躬,鞠到最后,由外内化到里面去了。又如:很多人都说“有些人行善都想要有好的果报”,最起码他做出来的可以让其它的人得到帮助,也会“见人善,即思齐”。而当他持续继续行善,一开始是有目的,后来愈看愈多很可怜的人,慢慢他那颗本来的善良就自然引发出来。假如只站在旁边说“他都有求行善”,那个也一样。我们只是在看别人,自己停在原地都没动,那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批评人家?所以当别人已经是行善了,不管他有求、无求,都应该随喜称赞、随喜功德。那他就会愈来愈受鼓舞,自然而然愈做愈真愈欢喜。
  这两把钥匙没有年龄限制,八十岁也行。孔夫子说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”。孝道,有开始就不会太晚,只要明白道理,真正去做,这一生绝不空过。有人觉得他修身、修行十多年,但觉得这一颗存心还是不够真诚、不够恭敬,一直都找不到原因。听完“入则孝”后才恍然大悟,原来是第一层楼没有盖好,直接就盖第三层。别人劝他:你先下来盖第一楼。他还想“我都已经在三楼了,怎么还叫我下来”?其实在三楼的时候,是用两根竹竿撑上去,确实是站到三楼,但是随时都可能垮塌。所以当他明白到原来根基重要,原来他为什么摇摇晃晃,终于找到原因。人理得,心才会安,而往后所跨出的每一步他才会扎扎实实。 
    3.孩子认为什么是好心、坏心?和《弟子规》的哪些经文相印?
    一件东西自己想要,但别人想要就让给别人。(财物轻,怨何生)
    孝顺父母(入则孝)
    上课专心(读书法,有三到,心眼口,信皆要)
    对别人恭敬(凡是人,皆须爱)
    做到《弟子规》的心是好心(首孝弟,次谨信,泛爱众,而亲仁,有余力,则学文)
    懂道理的心是好心(能亲仁,无限好)
    浪费的心,比方说电、水,浪费生命,浪费物,浪费人生,浪费时间,这都是浪费的心,是坏心。(朝起早,夜眠迟,老易至,惜此时)
    开玩笑开过火是坏心(话说多,不如少)
    为自己不为别人的心是坏心(已有能,勿自私)
    怨恨别人的心是坏心(恩欲报,怨欲忘)
    记仇的心是坏心(恩欲报,怨欲忘)
    小气的心、指出别人缺点的心、坚持错误的心是坏心(人有短,切莫揭)
    没慈悲心,知道应做好事还没去做(见人善,即思齐)
    对孔子像不恭敬是坏心(事死者,如事生)
    怕吃苦的心是坏心(勿畏难,勿轻略)
    表面做好事,心里做坏事,是坏心(心眼口,信皆要)
    不孝顺父母的心是坏心(首孝悌,次谨信)
    妈妈不知道就说妈妈笨是坏心(亲有过,谏使更,怡吾色,柔无声)
    不做到《弟子规》是坏心(勿自暴,勿自弃,圣与贤,可训致)
    本来可以做到,但老想到做不到,是坏心。(勿畏难,勿轻略)
    己所不欲施于人,是坏心(将加人,先问已)
    高声喧哗,打扰别人,是坏心(缓揭帘,勿有声)
    4.“将入门,问孰存,将上堂,声必扬”如何正确地应用在日常生活上? 
    “将入门,问孰存”,进人家的房间一定要敲一下门,不然很莽撞开进去,对人家非常无礼,所以先敲三下门。先在外面让里面的人知道,假如里面的人正忙,就先等一下;假如没事得到答复就可以进来。所以礼是人与人之间最优美的距离,相处起来非常舒服,不会觉得唐突。这是要入门以前应该要做的动作。“将入门”再延伸一下,如到别人的家里去作客,“问孰存”,可以先问问看他家里有哪些家人跟他一起住,以及他的家庭状况,亲人的喜好等,听在耳里要有心。刚好时机成熟,要到他们家去,就可以买一点他母亲喜欢吃的到他家里,这样第一个印象就会很好。所以到朋友家里要能够爱屋及乌,关心他的家人,那会一团和气。
    5.易子而教有什么好处?
   易子而教,意思就是:比方说你的孩子每天都跟着你,有一些道理他听得很熟,反而会忽略掉。那刚好你很好的朋友也提醒这个道理,这个时候他一定会说:原来不是我爸爸这么讲,叔叔也这么说。他这个态度就会扎下去。所以你要有一群很好的朋友一起来教育你的小孩。有这么一群良师益友,教小孩就轻松多了。
    6.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?
    深圳很多老师一起上课、交流,他们的小孩也都一起来学习。李老师问这些孩子“假如你们有一亿,你们想做什么”?有个孩子说:第一件事我要盖一所学校,要专门推广中国圣贤教育的学校,这是他第一个志愿。(不是这个孩子优秀,最主要的原因是好的环境。除了父母以外,他所接触的长辈、同学都是这样的态度,这样的人生观,自然就耳濡目染。)
    第二个愿望是要盖一间医院,让这些苦难的人、生病的人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顾。
    第三个愿望,他要做一个大爱电视台。因为他看了大爱电视台的“牵手人生”,马文仲都已经双脚都残废了,一生还致力于办教育、办学校。马文仲先生用一生印证《中庸》的话“诚者,物之终始”。一件事情的成败在“自始至终都环绕在一个真诚的心”。假如不诚?一个人心不诚,一生绝对做不了事。马文仲先生后来因为他这一分对孩子的教育爱,他的太太坐了很远的火车来帮助他、来嫁给他,也赢得愈来愈多的人支持他这个事业。所以一个人的真诚就能够唤醒众人的真心。(这个小孩因为看过“牵手人生”,所以就特别觉得要用一个大爱电视台,做一个电视台,让好的节目能够教化人心,改善社会风气。我们不要小看孩子的判断力,因为他也听过释净空教授讲,现在要救这个社会两种人最有力量,一种是国家领导人,另外一种是传播媒体,因为可以瞬间把圣贤的教诲传递到全世界。所以小孩子从小就接受这些教诲,就能够时时放在心上)。
    第四个愿望,他说他要当蔡老师。他母亲在外演讲,听完就打了一通电话给她儿子。她说:儿子,你有这些愿望,妈妈很高兴。但是你这些愿望,不见得要有一亿的时候才能做。这位母亲敏感度很好,她不希望孩子只是发一个空愿,愿望一定要从当下的生活,当下的每一步开始踏起。所以她这么一问,孩子就开始思考。母亲接着跟他说,蔡老师有没有一亿?所以只要我们有很好的学问,很好的这一分存心,纵使没有一亿,也可以做奉献社会的事情。所以这个母亲也把他的志向回归到当下,回归到现在要好好充实自己。 
  所以孩子会有这样的心态,这样的人生价值观,最主要就是有好的环境。所以,我们可以找一些志同道合的良师益友常常一起学习,或者一起去爬山,让彼此的情谊很深厚,也让下一代都有很好的互动,就会形成一个环境的教化,互相来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。相信你也会觉得比较轻松,跟你们夫妻两个人教确实不同。
    7.“人问谁,对以名,吾与我,不分明”如何应用到打电话礼仪上?
    “人问谁,对以名;吾与我,不分明”,这是跟人家交谈,比方说打电话,拿起来:你好,我叫某某某。这样人家马上知道是你打来的。
    现在有时候接电话,喂!请问你是哪一位?是我,你不知道吗?你把我忘了吗?我们可能还在那边处理事情,在那里跟他瞎折腾,心情也很紧张。想半天确实想不出来,这样就很失礼。
所以当我们打过去:你好,我是某某,你现在讲话方便吗?处处替对方着想,就会让人家觉得很舒服。
所以这也要教小孩,比方说小孩在按电铃,上面的人讲话:哪一位?我啦!人家怎么知道我是谁?所以“吾与我,不分明”,这些细微之处都要多加提醒。 
    8.“用人物,须明求,倘不问,即为偷”有什么重要性?
    “用人物,须明求;倘不问,即为偷”,小孩没教他的时候,非善恶还不是很清晰。所以他可能觉得这个东西很好看,他顺手就拿来看一下。要适时把这个经文告诉他。有一对姐妹,有一天姐姐骂妹妹,骂完以后,妹妹很委屈就在那里哭。一边哭就到厨房去找她妈妈:妈,姐姐骂我。这时可不能不分青红皂白:姐姐过来,怎么可以骂妹妹?(凡事要讲理,要先把对错搞清楚,不能说大的就不对,大的就要让小的。这句话对不对?不全对,还是要先判断是非)。结果这个母亲也不急不徐,一边炒菜一边问她:那为什么姐姐要骂你?她就说,因为我拿了姐姐的玩具没有告诉她,结果她就骂我。这位母亲接着说:(因为这孩子都读过《弟子规》):用人物。小女孩就说须明求。倘不问?即为偷,结果她那个“偷”一讲完就开始哭:我不要当小偷(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共通的语言,共通的做人标准,那你就很好跟孩子沟通。就是孩子已经熟读了《弟子规》,所以一引出来,又有这样的情境,所以那句话她会记多久?你看二、三岁就记一辈子,对她一生莫大的益处 )。
  所以小孩我们要教他“用人物,须明求”,那当然我们大人也要做到,在大陆一个外商公司,已经一大堆的人来考试,删去了一大半,只剩下几个人进了复试。结果这个老板说:我临时有事,十分钟以后再回来。结果一出去,这些已经经过初试的年轻人就开始翻这些档案,“用人物”怎么样?“须明求,倘不问,即为偷”,后来全部没录取。结果这些年轻人说,从小又没有人教我们,所以他也很冤枉,因为他没学过什么?所以我们有责任给他们传递圣贤的教诲。 
    要用别人的东西,可不能“一枝笔拿起来,这一枝借我好不好?说不定那枝笔是她男朋友送她的,只有她一个人用,又已经给人家拿在手上”。那她只好:好!所以借东西不能这样借,借东西是要人家亲手拿给你,这样才礼貌。可不可以借我一枝笔?那他欢喜借你哪枝笔,让主人自己拿。所以在这些细节之处,我们也要保持为对方着想的心。
    感恩老师,感恩所有为之付出的人。

 
 
感恩学长的分享!
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
   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   

返回  

 
 

弟子规线装书

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 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 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 

深圳弟子规公益网  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